世界杯网

「雄关烽火台」(雄关烽火台怎么登录)

1933年3月4日,我军前方情报,友军119师孙德荃部及孙魁元军117旅丁喜春两部分向冷口、承德遗退。106师沈克部向喇嘛洞方向转进时被冲散,敌已占领凌南、凌源。

斯时我109旅赵登禹部王长海团在冷口外布防。溃兵很多,左右无邻,十分混乱。不易固守。宋哲元总指挥急令我何基沣副旅长指挥之骑兵部队及王长海急返,在兴城镇、三屯营等处,速行构筑工事。

1933年3月6日各友军战况愈下、瞬息万变,敌占领平泉、承德后,主力指向滦平,逼近古北口、冷口附近。

(注:友军指第一军团于学忠部,第二军团商震部。)

1933年3月7日,我军奉命接替喜峰口防务。其余集结遵化附近,各师行动如下:

37师接替喜峰口东西之线防务,暂编第二师刘汝明部协助商震部队向冷口挺进:38师集结遵化为预备队。骑兵部队,即归还各师建制。

武威新发现一处烽火台遗址,在这里~

近日,武威市长城文化保护研究院在开展2022年第一季度长城安全巡查检查时,于凉州区康宁镇西湾村发现一处烽火台遗址。该烽火台暂定名为“西湾烽火台”,烽火台信息未收录于全国长城资源调查资料中,属武威市长城资源新发现。

西湾烽火台

西湾烽火台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康宁镇西湾村四组(小地名赵府)北侧的北山上,海拔1903米,东北距康宁镇政府500米,东南距西湾村150米。台体呈方形,由土石夹筑而成,南北长约5.4米,东西宽约2.2米,高约3.6米,墙体四壁均存在冲沟、酥碱及生物病害。台体正南和东南方向各有5个似土包状的烽燧,呈“八”字型沿山脊延伸方向排开,结构、布局较为独特,烽燧夹角处有90年代修建的砖室房屋。

西湾烽火台航拍图

烽火台属古代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要素,大多修建在军事要地的制高点上,以便传递信息。西湾峰火台位于山体最高处,山体大致为东南-西北走向,西倚长岭山,南隔西营河与莲花山相望,东部、北部山地农田相间分布。据调查,距西湾烽火台 3公里处的西营河河滩上分布着新寨村遗址和磨湾遗址,两处遗址均留存有夯土台残基。

从现场调查来看,西湾烽火台修筑的地理位置及烽燧结合的形制均体现出长城烽障系统的特点。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特定的位置上,与新寨村遗址及磨湾遗址存在互相依存的空间关系,并起着信息互通、互助的重要作用。

西湾烽火台所处位置距凉州区长城墙体、烽燧主线较远,直线距离约40公里,其与长城修筑主线的关系及始建年代待考。该烽火台的发现为丰富武威长城资源与长城文化内涵提供了全新材料。

来源:武威市长城文化保护研究院

汉代烽火台,一天可将情报传3千里,明朝烽火报警的时间快了一倍

在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更多的紧急军事情报,这是历代王朝统治者们所要解决的难题。众所周知,烽火台报警就是古人常用的方式之一,但您知道它传递信息的速度有多快吗?如果您也想知道答案,那就让小编来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烽火制度起源甚早,比如在周代便有“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也开始在边疆修建烽火台,以及时传递敌情。秦朝统一中原,始皇帝开始大规模营造长城,并将烽火制度进一步完善,而且还一直延续到两汉时代,这段时间都是烽火台发展的鼎盛时期。最后,又从唐宋到明朝,烽火制度再次得以更新,尤其是从明朝开始,烽火台传递信息的速度得到了大幅提升,甚至是以倍数的速度出现,其速度高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

烽火台都修建在边疆,一般根据地形地貌的差异,可以分为五里一座,十里一座,甚至是三十里一座,反正就是视野越开阔,烽火台的间隔就越远。当遇到敌兵来犯时,把守烽火台的士兵就会立即“举烽燧”,其中的“烽”指晚上放火,“燧”指白天点烟。不管怎么说,这个过程都是点燃柴草和狼粪等物,时间姑且需要两分钟吧,然后烽火台之间的平均距离,就按五里一座来算。我们来算一下烽火报警的速度。

赞 ()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页底部广告位3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