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网

「张祥硕」(变形计张祥硕)

张祥龙:是,是,那个也是非常的感人。非常让人发自内心的同情她。她心中,她确实有她真正的情欲的那一面,但是确实也是有很善良,很追求那种深爱,那种亲子之爱的一面,这一面也让我特别感动。而且实际上,很多评论家我觉得他们都是有偏见的。其实人家托尔斯泰并没有把她丈夫描写成一个完全的反面人物,其实她丈夫也有其高尚的一面。最后等于说是,完全原谅了他们两个。最后也让他们两个在他面前忏悔了。还有另外一面,就是列文和吉娣,他们刚开始也有很多反转,也特别感人。吉娣刚开始是喜欢渥伦斯基的,所以就把列文拒绝掉了。那种列文经历的苦恼,然后最后他们两个感情的翻转,写得也是非常动人的。而且是在乡村,列文刚刚干完了活,然后看见吉娣从国外养病回来了。吉娣也是大病一场,然后雇一辆马车。在清晨的时候,列文看见吉娣在那个马车里的样子。他的心在某种意义上又开始松动了,本来他是觉得这件事他已完全绝望了。

这怎么讲呢,天才写的东西吧,同样一个情节,可能别人写的就完全达不到我刚刚所说的深度。

柯小刚:列文和他哥哥的对照也特别明显。他的哥哥尼古拉整天想的就是要为劳苦大众谋福利,要推动社会变革之类的东西。但是列文呢,他是自己来做一个劳动者。有一个细节,我也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就是,列文在外面收庄稼,在割草还是做什么,割了很久,而且下了雨,但他回来后一点都不觉得累,身体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但是他这个哥哥,老是满怀着空洞的理想,想要去亲近大地,亲近劳动人民,但实际上,他在家里空想的时候,对他弟弟的脚踏实地的劳动却完全是无感的。

张祥龙:是的,在现实中,托尔斯泰跟他哥哥也是类似的关系。所以他哥哥去世,他也特别难受。所以说,这本书是有半自传性质的。当然了《战争与和平》里面,也有一些他家族的投影,但毕竟稍微远一些了。不像《安娜》里面那么明显。

柯小刚:是的,托尔斯泰的祖上是伯爵,在《战争与和平》中也有出现的。

张祥龙:对的,而且这个说来话巧了,我很喜欢的梭罗,他写的那个《论公民的不服从》其实也影响了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真正的中期,就是创造了三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头两部。后期的时候,他就越来越思想化了,他宗教化了,他写《忏悔录》。《复活》本身就是《忏悔录》的文艺版。后来他又写了很多的文章,在俄罗斯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他批评东正教,批评官方的东正教,甚至批评沙皇。所以当时的俄罗斯的,一个拥护沙皇的评论家就抱怨,说我们俄罗斯有两个沙皇。一个是尼古拉二世,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所以沙皇早就想把他流放了,但是之后他也没敢。最后,托尔斯泰内心的那种斗争,一个是黑暗的那一面,即底层的,和上面那一层,即显意识,实际上在他后来的生活中,这两层的矛盾没有真打通。所以最后造成了他晚年的悲剧。他和他妻子分裂,最后离家出走,离家出走十几天,就病死在一个车站上了。

其实我还有一个小的细节,我也愿意讲一下。这个我当年喜欢托尔斯泰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这个事儿。但是毕竟后来知道了呢,也觉得挺好的。托尔斯泰对咱们中华民族所受到的西方的侵略,他充满了同情。他对八国联军,八国联军里面应该是包括俄罗斯军队的,来占领北京,来打咱们中国,他是痛斥,就说他们一帮强盗怎么怎么样。他当时有一个留俄的中国学生,叫张庆同,然后他通过这个学生,又跟辜鸿铭通信,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崇敬,对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表示了极其愤怒的谴责。当然那个东西,现在大家读起来感觉完全就像是个乌托邦。他就说,中国人民呀,你们千万不要学西方的这种样子,不要学的跟他们一样这么残暴。也不要学习日本的道路,以残暴对残暴,你们就要坚持你们自己的三大宗教,就是儒释道。只要你们坚持自己的三大宗教。最后一切都会变好的。具体的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但毕竟你可以看出来,这个人他的思想,他的感情,他的艺术,包括他后来晚年的这些经历,都是触底反弹的。一定要达到最根底处,达到人生最根底处,然后呢再触底反弹。

所以你看,当时的中国被多少所谓先进的知识分子所鄙视,他们都看不上中国,说中国是个木乃伊。马克思也说了,中国是木乃伊。他们要用先进的制度来改造中国,来提升你。好像我们中国这些文化在各方面上,就像新文化运动那些人后来讲的一样,都是比别人要低得多的东西。人家托尔斯泰根本就不这么看。他从来没有认为哪个西方文明,怎么就更高级了,而中国的文明怎么就低级了。所以他对这种受迫害,不管是民族的、个人的,他有着发自内心的同情。这也都表现在他的艺术之中了。所以他的艺术我相信,尽管大家现在喜欢的表达形式,跟他的风格离得非常远,但是我觉得他的文学遗产和精神遗产,真是不朽的。未来到了一定的时代,时代风气又转变的时候,托尔斯泰重新还会进入到我们视野的主轴里面。

赞 ()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页底部广告位3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